紫溪村简介

紫溪村,位于芦溪县东部。解放前属于廷宣乡,解放后属于紫溪乡、河下公社紫溪农场,现属于芦溪县银河镇。

紫溪村因紫溪塘而得名。但“紫溪”二字,口头传说与村北的金鸡岭有关。据《甘氏族谱》七律《金鸡报瑞》载“势欲登天莫与其,雄飞有象似天鸡。”民间传说此天鸡是一只雄健的“仔鸡”,年深月久,演化成“紫溪”。

紫溪三面环山,林木茂密,水源从西北方龙塘下源源不断流来,充盈紫溪塘、翰塘、上大塘、下大塘等池塘,然后东流围绕村中汇入芦溪河。紫溪的地形面貌,按形家所言象一个金盆,所谓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,是说此地是一个适宜植物生长、民人生产、生活的好地方。

紫溪的人类生活史,从考古材料来看、宣风京口青苔岭山洞内,出土过一件打制石器,时间可推到距今12万年。宣风虹桥新时期晚期遗址出土了距今4500年的陶器。邓家田岩下钟棚出土过西周时期(约公元前11世纪——前771)的甬钟,河下村黄塘崚有商周时期遗址,这些遗址、文物的发现和出土,足以证明、宣风、银河两地就是古人选择的宜居地,紫溪正当其中,可以说是古人的,也当然是今人的风水宝地。

有资料记载的最早在紫溪定居的是甘氏。据《甘氏族谱》载,甘氏万三于宋代淳化二年(991)从永新一都虹桥迁来紫溪,为紫溪甘氏一世祖。之后易、李、江、傅、黄等姓先后来到紫溪定居。甘氏是西晋末期豫章太守甘卓的后裔,甘卓于西晋永嘉六年(312)奉命镇压湘州巴蜀流民起义,曾驻兵萍乡(今芦溪县芦溪镇萍乡故城遗址一带),在萍乡驻扎前后三年,构筑了军事防御工事——五垒。由于甘卓对于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功,芦溪民众建立了甘卓庙,并把当时的五垒称为“甘卓垒。.紫溪万三公的后代在封建社会有当过知县的两人,民国时期的甘家馨(1904-1977),字义廉、号友兰。1924年湖南入广东大学社会学系,193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部攻读社会系。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还都接受委员会委员 。1950年移居香港,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,讲授社会学。著有《日本通史》、《日本的政党》、《社会制度》等。

紫溪的古祠堂以万三公祠最宏伟,公祠旁还建有文昌宫,可惜已经拆毁,只见一睹残墙和几个巨大的石屋柱。族谱图册内虽有记录可供查阅,但只能见其大概。据目睹者说,当时有120个石屋柱,其规模可以想见。紫溪的古遗址有“湖南界”地名一处,当地人有叫“狐狸界”、“葫芦界”的,据调查,实际名字叫“湖南界”,有当地70多岁的易姓村民亲眼见过石碑上书“湖南界”三字,碑宽约70厘米、高120厘米,地点就在水库旁边。紫溪的古庙宇主要有水口庙、山西王爷庙、福德庙、大雄宝殿,其中水口庙、福德庙为地方神祇、山西王爷庙是道教神祇,大雄宝殿供奉佛教三世佛。福德庙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故事(略)。据庙里的管事老人说,日本鬼子进犯萍乡,不敢到紫溪来,有一次鬼子飞机丢炸弹,炸弹被挂在庙里飘动的旗幡之上没有爆炸。

紫溪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,《甘氏族谱》载有八景,分别是:龙溪钟秀、鲤跃呈祥、笔峰垂露、翰水生香、金鸡报瑞、银凤朝阳、金盆月朗、石桥风凉。每一景配有一首七律赞美诗。

紫溪山塘水库较多,小二型水库5座,山塘有221口,占银河镇山塘的三分之一,70年代紫溪是萍乡市有名的“西瓜之乡”,全村空余山地基本上都用于种植西瓜,品种为大仔马兰,种植的品质好深受人们喜欢,近年来村以散户种植水稻、油茶,养猪、养鱼为主。列为“十五”贫困村以后,为发展当地农业产业,在市委帮扶工作的帮扶下,发动村民规模种植脐橙,蔬菜,猕猴桃,油茶,同时建立了两个光伏发电站,增村村集体收入。产业的发展带动村致富增收,帮助贫困户脱贫。

空地简介

芦万武旅游公路单侧月牙状山丘空地。夹废弃国道。空地只公示,为不可选点。紫溪村为可选点,如果选了空地,默认去紫溪村设计。

俯视图

设计资料

如需下载当前设计点的资料(图片,CAD图),请点击下面链接

当前设计点资料下载